心理医生:关于外貌焦虑,你了解多少?
作者:元一 2021-09-30 11:31:24 两性心理

心理医生:关于外貌焦虑,你了解多少?

2020年10月10日,香港针织大王罗定邦的孙女罗贝儿赴韩国整形身亡一事登上微博热搜:今年1月28日,罗贝儿在首尔江南的一家整形医院进行脂肪移植丰胸手术。手术过程中,接受了麻醉的罗贝儿仍然感到剧烈的疼痛,随后,罗贝儿被紧急送往恩平圣母玛利亚医院抢救,但最终,她停止了呼吸。

心理医生:关于外貌焦虑,你了解多少?

罗贝儿及其家人合影

事实上早在2019年12月,韩国媒体KBS新闻便爆出韩国整形业「幽灵手术」事件,即承诺名医主刀,实际却是新手医生“上阵”,如此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无疑提高了手术失败的风险,除了手术失败造成面部及身体的不良影响,有些人早已消失在冰冷的手术台上。

2015年5月31日,《焦点》周刊报道发布了德国市场研究机构Gfk公布的一项“全球外貌满意度”调查结果。该调查以美国、中国、日本等22个国家的2.7万名15岁以上公民为对象,采取网络调查和当面询问两种形式进行。

结果显示,55%的调查对象对自己的外貌很满意或满意,16%的人认为既不满意也不讨厌,仅有3%的人表示不满。这其中,中国内地所呈现的是对自己外貌“比较不满意”的为12%,“非常不满意”的为1%。

心理医生:关于外貌焦虑,你了解多少?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外貌,尽管别人看来身材样貌姣好,自己却总是不满意;知道整容整形有风险,却执意而行。

外貌焦虑成为社会“通病”

从前,会对自己的外貌过分在意的似乎主要是女孩。她们明明看上去很瘦,但总是吵着要减肥;因为在自拍镜头里不够好看,就要因此花上几个小时P图。但其实,对外貌的过分在意正在成为一种全社会的“通病”——越来越多的男性也开始为自己的外貌感到忧心忡忡。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会在意自己的容貌,希望自己符合大众审美,有个好身材,这是对自己的期待。如果这种期待是外界施加的或者是自己要求过高,就变成了焦虑

外貌焦虑是指个体忧虑自己外貌达不到外界对于美的标准,预期会受到他人的消极评价,处于担忧、烦恼、紧张、不安的情绪之中[1]。在行为上,表现出经常检查和调整自己的外貌[2]。

外貌焦虑所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直观地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中。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外貌焦虑的现象,我们就知乎平台上近1000个关于“外貌”话题的讨论和在广东海洋大学湖光校区进行的外貌焦虑情况调查,基于对多名受外貌焦虑困扰的大学生的采访,并结合相关调查研究,对外貌焦虑背后的事实进行分析。

“我越来越喜欢和身边的人讨论外貌”

“颜值”、“好看”、“长相一般是什么体验”……这些常出现在网络媒体平台的讨论话题看起来平平无奇,却隐藏着人们对外貌问题的关注点。

通过对知乎平台相关话题讨论内容的检索,可以发现,人们通常对长相具有较强的评论欲望,“评论”与“被评论”,又或者“评价”与“被评价”,似乎成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常事。

有时是无意识的评价,有时,是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议论,这些频繁出现的问题,无形之中向人们施加压力,从而在意“被评价”。

心理医生:关于外貌焦虑,你了解多少?

“事实上,我越来越喜欢和身边的人讨论外貌。”19岁的小林表示,她越来越重视外貌的问题,甚至与朋友交谈时,“外貌”、“长相”,都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话题。

那么人们对自己的外貌又是如何评价的?我们在广东海洋大学湖光校区学生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外貌焦虑情况调查,通过定性的问卷调查法,就外貌焦虑的来源、表现和影响提出了共17个问题,共收集到来自19个学院1212份有效数据。

在收回的有效数据中,人们在主观及客观地判断自身外貌表现中出现一定了数据差异。结合个人对自身是否存在外貌焦虑的判断,表现出人们对于“外貌焦虑”的定义理解有所偏差,对于“颜值高低”的判断标准也不一,也因此,个人存在不确定自己是否存在外貌焦虑的现象。

心理医生:关于外貌焦虑,你了解多少?心理医生:关于外貌焦虑,你了解多少?

外貌焦虑存在性别差异

社交平台的蓬勃发展,满足了用户进一步展现自我认识他人的社交需求。多数用户在社交平台上上传照片、发布更新状态、日志和评论。而社会科技的发展,也为人们展现自我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当人们有了更加广阔的展示平台,对自我的呈现也就更加多样化,他人对其产生的认知也会更加全面、具体。

这时,“评论”与“被评论”就再次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上传一张自拍,有人评论“好看”或“不好看”;发布一则动态,有人评论“喜欢”或“不喜欢”。

这些社会性评价,可能会使个体内化关于“美”的外在评价,从而产生“自我客体化”,即个体内化第三人对自己身体自我的看法,将自己当做一个基于外表被观看和评价的物体来看待,通常表现为个体更倾向于关注具象化的外表,如“我看上去如何?”[3]。

于庆鼎研究表明,自我客体化与外貌焦虑显著正相关。而自我客体化在理论上会导致人们产生消极的心理或主观经验,根据Fredrickson等学者的研究,男性和女性同样存在自我客体化的情况,但更多的,如杨蕾等学者通过研究证明,女性的自我客体化水平明显高于男性。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一名学者曾对江苏扬州地区内5所全日制中学的在校学生进行身体意象测评,即个体对自己身体特征的一种主观性、综合性和评价性概念,由外貌关注、外貌评价、肥胖焦虑等不同部分组成。

根据其研究表明,相较于男生,女生对自己的外貌评价满意程度较低,对外貌关注度更高[4]。

心理医生:关于外貌焦虑,你了解多少?

而根据广东海洋大学关于外貌焦虑的调查数据显示,不同性别对自身是否存在外貌焦虑的判断也不同,体现出个体受生活环境影响下产生了不同的观念和标准。

心理医生:关于外貌焦虑,你了解多少?

根据广东海洋大学2018年本科生新生大数据,各学院存在一定的男女比例差异,在此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管理学院和体育休闲学院为例。

心理医生:关于外貌焦虑,你了解多少?心理医生:关于外貌焦虑,你了解多少?

文传院和体院的男女比例差异较为明显,同时其表现出“认为自己有外貌焦虑”的人数占比也较为明显。当女生生活在一个更多女性的圈子里,时常会出现被他人评价、对比的现象,从而对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形成认知,又根据社会对女性造成的“社会规范”和女性自身的“自我客体化”,往往女性会更加重视外貌的展现。

“颜值即正义”,外貌焦虑现象的催化剂

在知乎平台上以“颜值”为关键词对相关话题讨论进行检索,“重要”是关于“颜值”的讨论中的高频词语:“颜值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颜值那么重要,那长得丑的人怎么办?”……

心理医生:关于外貌焦虑,你了解多少?

有的人说“颜值即正义”,有的人说“脸可以当饭吃吗”,对于大部分个体来说,优越的外貌确实可以带来更多的机会。“美貌经济学”,即在两位同样情况的面试者当中,若有一人的外貌颇具魅力,通常情况下,外貌颇具魅力的面试者更容易获得企业的青睐[5]。正是这般情况,更加催化了外貌焦虑现象的出现。

而外貌带来的焦虑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还影响着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着的角色。

外国学者Kuhn和Shen(2011)曾统计了我国2008-2010年间的约105.8万份招聘广告信息,用以研究我国劳动力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根据统计,约有7.7%的企业要求应聘者具有良好的相貌,而在对学位要求较低的企业之中,对形象和身高有明确要求的企业分别占15%和9.3%。

心理医生:关于外貌焦虑,你了解多少?

2020年,韩国招聘求职门户网站CAREER对1063位韩国求职者进行“求职活动中外貌差别经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8.4%的求职者曾在招聘广告中看到过“样貌端庄”、“长相良好”等重视外貌的要求,还有21.5%的人表示“因对外貌没有自信而放弃过入职申请”。这些企业的招聘条件折射出了外貌对就业的重要性,“良好的外表可能会增强面试者的竞争优势,提高就业机会。[6]”

“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介意自己长相的缺点”

来自广东海洋大学大三的小徐对于外貌焦虑有自己的理解,即“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介意自己长相的缺点。”他表示,自己有轻度到中度的外貌焦虑,“我觉得,轻度(外貌焦虑)就是心里会比较在意;中度就是不怎么自信;重度就是严重影响到自己行为性格。”

心理医生:关于外貌焦虑,你了解多少?

大部分有外貌焦虑的个体都非常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其实这也与心理学一个现象有关,即“聚光灯效应”。“聚光灯效应”(spot light effects),又称“社会焦点效应”,是汤姆·季洛维奇和肯尼斯·萨维斯基提出的心理学名词,即很多时候,人们总是不经意地将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但事实上,他人的关注并没有自己所想的那么多。

有时,个体为了缓解外貌焦虑带给自身的影响,往往选择多种方式改变自己,从而适应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心理医生:关于外貌焦虑,你了解多少?

“我衣品打扮是提前设计好的。”小徐曾花费近一个学期的时间研究衣品,“先从综艺、小红书、淘宝和微博模仿穿搭,然后再挑选找对自己的风格。”在小徐的消费支出中,相对于其他男性,小徐表示服装饰品占了较高的比重:“我喜欢重视外貌的生活状态。”

根据Euromonitor数据显示,2018年美妆与个护零售额达到4102亿元,同比增长达到近2012年来最高值。美妆与个人护理类目零售额规模及增长率,反映了人们的化妆品消费意愿更强,体现了现今人们更加注重颜值和时尚。

心理医生:关于外貌焦虑,你了解多少?

“购买护肤品”、“提升自身修养”以及“调节心理”等选项,这些可称之为轻度的外貌焦虑,只是通过一些基础的手段对自己的外貌进行弥补,亦或是改变自己的心理想法。

而较为重度的外貌焦虑,个体会选择直接纠正自身认为的外貌缺陷,即以整容的方式去改变自己的外貌。有的人越陷越深,沉迷整容而导致毁容的新闻也层出不穷,其中大部分个体都是对自己的外貌极其不自信,才会出现一整再整,无论怎样都觉得自己的外貌有缺陷的情况。

根据2019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0-2018年我国整形外科医院和美容医院诊疗人次呈直线上升趋势,增长速度较快。2018年,我国医疗美容医院诊疗人次为776.60万人次,同比增长45.32%,其中整形外科医院诊疗人次达100.05万人次,同比增长39.37%。

心理医生:关于外貌焦虑,你了解多少?

社会规范建构“大众审美”

“高中时看网上博主更新(的照片)都很好看”,自高二起,小徐便开始注意自己的穿衣打扮,“我会习惯性地对比我和对方谁更好看。”

心理医生:关于外貌焦虑,你了解多少?

从数据来看,大多数人在初高中阶段便开始感觉到外貌焦虑,青少年在特定阶段受到社会价值观影响下引发了对自我的评价,并在社会规范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被社会建构的“大众审美”所影响,对自己的外貌产生不满、厌恶的情绪。

 而当今越发普遍的“外貌焦虑”现象,恰恰是社会价值观的现实映射。1976年格伯纳等人通过对“电视暴力的效果研究”,测量电视对受众态度的影响,提出了“培养理论”,即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作用,人们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出现了偏差。

如曾经爆火的电视剧《丑女大翻身》:原本其貌不扬的女生接受阶段改造后变得美丽动人,使她从藉藉无名的替身变为火遍全网的国民歌手。类似宣扬“颜值即正义”观念的电视剧数不胜数。人们便是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下产生了焦虑,并不断作用于自身,也正是在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信息影响下,青少年形成了对“美”的标准的认知,尽管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但其终究是在社会规范下建构的大众审美。

提及“美”的标准,部分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大眼睛、高鼻梁、小嘴巴”,如此规范化的标准无疑加重了社会中存在的外貌焦虑现象,交友、择偶乃至工作,不同的场景成为了同样的“市场”,人们在其中成为“商品”,依据社会规范下建构的大众审美,被他人评价和选择,并因此获得自信与不自信感,认可与不被认可感。

审美的形成受到了社会规范、大众传媒的作用,其传递的“美”的标准,终究只是为外貌设置的一道门槛。何为美?以何为美?都不应受限于社会群体之中。

注:文中采访对象小林、小徐均为化名。

参考文献

[1]Dion KL, Dion KK, Keelan JP. Appearance anxiety as a di-mension of social- evaluative anxiety: Exploring the uglyduckling syndrom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1990,14:220-224

[2][3]甘海英,闫春平,常行,冯申梅,朱金富.身体监控对女性注意控制的影响:心流和外貌焦虑的中介作用[J/OL].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05):965-969[2020-10-24].

[4]曹佃省,鲁媛,雷家萍,毛春梅,姚应平.青少年的外貌关注、外貌评价、肥胖焦虑、体质量自评与瘦身追求[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05):356-360.

[5] 唐怡园. 美貌经济学:美丽成金[J]. 记者观察:上, 2014.

[6] 江求川, 张克中. 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美貌经济学":身材重要吗?%"Economics of Beauty" in China's Labor Market:Does Stature Matter?[J]. 经济学(季刊), 2013, 012(002):983-1006.           


亚轩
亚轩 心理咨询专家
你身边值得信赖的心灵情感专家
     为您推荐心理咨询专家,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欢迎找我诉说。
已经有352 人咨询 新疆.乌鲁木齐
预约咨询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慧听推荐


精品课程









线下主题活动